1 (7).jpg  1 (6).jpg


蒙古族四胡音樂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擦奏弦鳴樂器。主要流傳在中國北部地方的蒙古族、漢族中和蒙古國境內。一般作為說唱形式的伴奏樂器,現在也有合奏和獨奏。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胡歷史悠久,它源于我國北方奚部的奚琴。13世紀後,四胡已在蒙古族地區流傳。在16世紀阿拉坦汗的宮廷壁畫上,繪有一女樂工手持細棒狀琴杆、筒形音箱、四軫同設琴首後端、馬尾弓夾於弦間拉奏的樂器,與今日之四胡演奏形象完全相同。元朝以後,四胡藝術廣泛流傳,曾一度風靡於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和華北等漢族聚居地區,對漢族民間說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位於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市是目前四胡藝術最為繁盛的地區。至清代,四胡又稱“提琴”,用於宮廷音樂番部合奏中,形制已和今日蒙古族四胡惟肖。
蒙古族四胡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類。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於獨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渾厚、圓潤,擅長演奏抒情性樂曲,並主要為科爾沁民族說唱藝術烏力格爾和好來寶伴奏。它們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趕路》、《八音》、《阿斯爾》(以上為大四胡)、《莫德列馬》、《彎彎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為小四胡)等。

高音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音色清脆悠揚、優美動聽,音量較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顫音、打音、泛音、雙音、雙打音、雙泛音 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常與中音四胡、馬頭琴、三弦、雅托噶或火不思等樂器重奏或合奏。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青格勒圖和滿都拉等。高音四胡傳統樂曲有:《八音》、《花腰調》、《荷英花》、《韓秀英》、《英德勒瑪》、《農恩吉婭》、《阿斯爾》、《趕路》等,創編樂曲有:《蒙古八音十二調》、《阿斯爾十二調》、《東蒙民歌聯奏》、《歡樂的草原》、《白駿馬》、《牧馬青年》和《馴馬手》等。

中音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形制同低音四胡,稍小。琴筒呈圓筒形,用薄黃銅板卷焊而成,筒長16釐米、直徑10釐米,筒前口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筒口外用銅箍緊固,筒後端敞口,口內設銅制邊框。琴頭琴杆用一整塊紅木或柴檀木製作,全長90釐米。琴頭平頂,上置四軸,張有四條絲弦或銅弦,細竹系兩束馬尾為弓,弓長68釐米。演奏姿勢、方法和技巧,均與低音四胡相同。中音四胡有兩個八度,音色圓潤、明亮。可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或為說書、演唱等說唱音樂伴奏。是四胡重奏和民樂合奏中的主要中音樂器。它常和高音四胡一起重奏,並與高音四胡、馬頭琴、三弦、火不思等樂器合奏。較著名的中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青格勒圖等。中音四胡獨奏曲目與高音四胡相同,改編的四胡重奏曲有等。

低音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大四胡和好來寶四胡,廣泛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牧區的低音四胡,為便於在馬上攜帶,琴體可以裝拆成幾個部分,即一個琴筒、兩截琴杆、弦軸和琴弓等。琴筒最早用一整段木料掏空內腔而成圓筒形,筒長30釐米、直徑15釐米~20 釐米,筒前口蒙以羊皮、馬皮或牛犢皮為面,筒後端敞口。嗣後琴筒又用硬木製成圓形、六方形或八方形。琴杆木制,多為兩截,全長110釐米,張四條腸衣弦、絲弦或銅弦。琴弓用木料或柳枝作杆,兩端系以馬尾而成,弓長85釐米。主要流行於哲裏木盟、昭烏達盟和興安盟等地。主要用於蒙古族說唱好來寶和蒙古族演唱烏力格爾伴奏。低音四胡的傳統樂曲有:《萬里》、《剛來瑪》、《荷英花》、《八音》等,創編樂曲有:《蟒古斯》、《八音梆子》和《趕路》等。

胡琴大師丁魯峰  用四胡演奏  牧馬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wR5hJAMxI

 

演奏家  彭苙榳   演奏 鄂爾多斯之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K6h7KNJ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正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