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琴這名詞出現很容易便會聯想到(工廠琴),許多人會分類認為廠琴是全部由機器製造完成,手工琴是全部由手工完成。

其實目前任何一把二胡還無法完全由機器完成各個製作過程,廠琴蒙皮也需要用到人工,只是廠琴經由流水式分工.琴桿.琴軫.琴筒分別大量製作然後再組合成琴架子,等待蒙皮裝配成一把琴。

TB1gdjubiwIL1JjSZFsXXcXFFXa_!!0-item_pic.jpg_230x230.jpg   150x230.jpg套框法做二胡工具

 

151398775.jpg    圈壓蒙皮.jpg套框法製琴

布紋01.jpg 

0000761.jpg

(用套框法在琴筒邊緣琴皮上可以看見布紋)

用套框壓制二胡,無法調整琴皮適當張力,當然更做不到對六角各邊分別調整琴皮拉力,這方法製作最簡易,大部分入門琴都用類似方式製作,快速省人工。

 

master_ny_pic_05.jpg

 傳統蒙皮,可以六面分別控制。蟒皮拉力

貼夏布.jpg

傳統縫棍法蒙皮工作前,會先在蟒皮背面黏一層夏布(麻布)增加蟒皮耐拉力,這工作是先鏟好皮。縫棍之前的工作。

圖片來源 : https://world.taobao.com/item/556058609763.htm?fromSite=main&ft=t&spm=a21m2.10192351.0.0.5940c58cYGf3cq

 

TB1Iv2fcwMPMeJjy1XbXXcwxVXa_!!0-item_pic.jpg_600x600.jpg

傳統蒙皮,逢棍法演進型,保留了六邊可單獨調整拉力優點。

 

 

NO2 (1).JPG

改良多點式手工蒙皮,更多單獨拉力點,能更精細控制蟒皮張力,拉力點越多控制難度也越大。

P5267448.JPG

琴皮背面處理也不可忽略

 

而手工琴如果借助部分機器完成粗胚工作,可以增加效率,保留製作空間,餘下細節經由調配設計,最後完成一把二胡。

真正意義上的“手工琴”是如何定義的呢?

我們要定義的是經過專業知識,對材料進行挑選後並根據其特性,以其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工藝技術加工而製成的二胡,這樣的樂器獨具個性和聲音品質。
  在自然界中,每一棵樹木的木質都不同,即便是從同一棵樹上採集的木材,不同部位也具有不同的品質。因此,製作家必需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首先判斷哪些木材適合製作樂器,這是第一步。然後,測試木材的硬度、密度、音頻、彈性等,根據這些特性,他們要思考如何將這塊特定的材料變成實現他們聲音理念的工具。他們要決定琴筒這六塊材料的位置以及總體厚度以及厚度分佈。琴筒這六塊材料除了起碼要求是順紋直紋,琴筒組合板料的樹根樹梢生長方向及樹心內外正反,這關係木材纖維排列。

然後是取材,挑選紋路順直均勻,並且順著纖維切取木材,避開有節疤,挑取其中聲頻相近,作為琴筒材料,這只是初步選材。取材方式最理想是用斧劈,這樣木材會順著纖維劈開,若是用鋸當然可以鋸出平整,但纖維順直完整性難免受損,二胡是闊葉樹不似針葉樹順直紋理,使用前者取材要浪費數倍甚至數十倍木料。勢必反映在琴價上。

若只是敲擊琴筒材板,認為聲音相近就夠了,那對空間聲學認識還不夠深入,提琴,吉他,琵琶上下板一樣嗎?連上下都不是規則幾何形狀,更何況面板裡頭也還有音樑,因此對二胡琴筒空間聲學有一定認識理解,然後使琴皮與整體配合。

雖然二胡不屬於板鳴樂器,琴筒內部對於聲波頻率的反射,吸收,攸關整體音色。

琴皮處理蒙皮,張力均衡只是基本,試想二胡琴皮有墊布又是在碼上方單邊擦弦,就是非對撐振動模式,其他弦樂器中提琴內有音柱低音梁,吉他面板也有音梁,琵琶內有八字梁,這些樂器發音板不就不均勻了嗎?如果只是求均衡那人造皮膜不是更均衡嗎?

琴筒曲線形成,筒板厚度每個位置是不一樣的,上下兩面琴板有琴桿穿過,固定在底板跟琴托上,當上好弦以後,有一定拉力使琴桿向前靠這就形成應力,在某些位置要比較厚某些位置則比較薄, 從二胡空間聲學性質(吸收、反射、透射)設計 琴筒前有音槽開多寬多深,位置離開口多少距離,槽邊緣銳角要去掉多少,一張蟒皮處裡工序強度細節如何安排,蒙製鬆緊程度,所有的這些決定,就是一項規劃設計,目標在於實現製琴師聲音理念,每把琴因材施藝。

就連琴桿也會影響音質,仔細安排配重比例,使持琴舒適減少擺動,提升音質純淨。

在製作過程中,製琴師必須根據材料的特性和製作過程中碰到的具體問題調整他們的設計。最後隨琴合琴裝配挑琴碼完成一把琴製作。

因此,一把真正手工琴花費的時間要比廠琴多得多!舊時代沒有機器,每一把都是手工琴,手工意義不單代表用手製作。
反觀而“廠琴”,他們也需要挑選材料,但是,更多的是從外觀著手。越漂亮的材料(在聲學上未必是好材料)會被採用在越高價位產品(未必聲音就更好)的二胡上。然後,他們採用統一的工序開始製作,而且這種製作工序被高度分工。某些人專門製作琴頭.琴桿,某些人專門製作琴筒,某些人專門製作底拖等等,最後的工序是將這些半成品組裝起來。
  其缺陷在於各部件組配沒有依據,沒有顧及聲學功能,不同的工匠製作不同的部分,最後才組裝,整個過程沒有統一的製作理念的協調,因此無法達成統一的聲音目標,僅僅是著重完成外觀結構。
 手工琴的價值在於製作者善於用發揮材料特性,運用手工藝技術總和實現聲學.材料.最佳表現力。如具備雕刻藝術美的能力,更能在外觀呈現其美學理念,雕琢出一把獨一無二同時具備細緻工藝藝術。

所花費單位時間成本以及製作家的價值等等,而這些恰恰是廠琴所不具備的。
  總而言之,高質量的琴,必定是手工精心製作而成的!但是,並非手工琴就意味著是高品質的琴。無論如何,製作者的理念、工藝水平、經驗、修養才是決定性因素。

製作過程中要具備科學觀念,每一項工序細微變動對這把琴聲質性能,各個指標產生影響因素,例如皮處理揉皮程度,蒙皮張力.燙皮溫度。琴筒厚薄,音槽寬窄深淺.琴筒曲線.琴筒空氣容積.琴筒規格等等。

而在組合琴時要以藝術眼光,總合調校出心目中理想聲音。譬如說聲音集中度跟柔和度就是相互抵觸,這個取捨多寡就是一種藝術感性決定。

有些製作者將自己琴的品質歸咎於材料的質量,因為在市場上要買到質量上乘的製作材料並非難事。而我們經常也會看到一些工廠琴或者某些品質不良的手工琴,往往發現他們使用了非常不錯的材料,但出來的效果卻讓人大失所望,浪費珍貴材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正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