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聲波,透過空氣傳播,被聽覺器官感知的一種波動現象。聲波波動都有頻率,自然界中所聽到聲音都是許多種頻率波動組合。

當演奏樂器時,波動使空氣產生疏密變化,形成疏密相間的縱波,這就產生了聲波,這種現象會一直延續到振動消失為止。聲音總可以被分解為不同頻率不同強度正弦波的疊加。這種變換(或分解)的過程,稱為傅立葉變換。因此,一般的聲音總是包含一定的頻率範圍。人耳可以聽到的聲音的頻率範圍在20到2萬赫茲(Hz)之間。(註1)

以二胡為例隨意一個音高,拉弦的單音,裡面會包含基頻和泛音,基頻是耳朵所聽到的主要聲音,其能量最大,頻率最低,泛音則是伴隨著基頻出現的其他音頻。基頻的頻率決定音高,基頻的能量決定音量,而基頻和泛音的組合比例則決定音色。

每一種樂器音色不同,乃是泛音組合不同,泛音是構成音色基礎,基音跟泛音的組合就形成頻譜。

1頻率分析.jpg

對於音高的感知

雖然每一種樂器所發出聲音頻譜不同,但演奏出來音高在感知聽覺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樂器發出A音符標準音440Hz,聽眾所聽到是相同音高。

巴洛克時期威尼斯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塔替尼(G. Tartini)就曾發現「消失的基頻」這個現象,所以後人又稱此現象為塔替尼效應(Tartini Effect)。 塔替尼在演奏小提琴時發現,當他用力演奏雙音時,會聽到一個低音,舉個例子,A4(440Hz) + C#6(1100Hz) ,頻率比為2:5,此時會聽到A3(220Hz)的聲音。

一般而言,基頻消失的情形常常發生在低音部分,但當這種情形發生後,為何我們聽到的音高是基頻的頻率而不是泛音的頻率呢?一般人會有一個迷思,認為是基頻成分的強度遠大過泛音所致,其實不然。由很多情形我們會發現基頻的強度會小於泛音,甚至是基頻的強度為零。

二胡失落基頻

二胡就存在此一現象,二胡內弦空弦標準音高為D4293Hz)用頻譜圖分析,實際顯示最強並非基頻D4(293Hz),並且基頻幾乎消失或很微弱僅-24.8db,而最強峰值出現581Hz,在推斷會造成此一現象,關鍵在二胡琴筒空氣容積,試驗件一把琴實測琴筒空氣容積最佳共振頻率為500Hz左右,這容積不足以產生293Hz低頻,而二胡內弦空弦音高293Hz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乃是由581Hz跟第2泛音872Hz的組合音嗎?

由頻譜圖顯示似乎是如此,心理聲學理論認為,這種現象發生在內耳 (inner ear),是一種錯聽,事實上這屬於組合音,尚待請教物理知識方面的高手尋求更詳細深入答案。

21_6月_2017_15_35_35.png

D4N.jpg

2 二胡發出音高D4時,圖中最強峰峰值為586hz(D5)

 

吉他.jpg

3 相同音高D4,吉他頻譜

 

小提琴.jpg

3 相同音高D4,小提琴頻譜

 

二胡.jpg

4 相同音高D4,二胡頻譜

D4(293Hz)在圖片上290~293產生誤差,是拉弓產生。

失落基頻不單發生在D4這個音而已。內弦E4.#f4.G也都存在相同現象。

(註1)   下列這個視頻可測試您聽得到多少頻率聲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f9nzvnd1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正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