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聲這是音響設備常用名詞,維基百科是這樣解釋 <使用兩個或多個獨立的音效通道,在一對以對稱方式配置的喇叭上出現>這種說明看起來不夠淺顯有點難懂,如果是單聲道兩邊都可以聽到聲音,只是兩邊聽到的都一樣,立體聲是兩邊聽到的會不一樣。

聲源方位感:在有聲音存在的環境下,人們在聽到聲音的同時,還能感覺到聲音來自何方以及大概的距離,這就是人耳的聲源方位感在起作用。

我們在拉琴時,左耳聽到是筒後音比較多,右耳聽到是空氣音(或是現場回音比較多)如果一把琴能左右耳聽到有差別,可以說這把琴就是具備立體聲,更準確說是具有空間感聲音。這也是一種心理聲學效應  勞氏效應(註1)

此時注意發聲點就不是很明顯在一個點(位置)而是一個範圍,聲音源內外弦高低音各有不同,空靈般聲音不再僵硬。

敲擊鼓時,鼓棒敲擊後即離開鼓皮,皮振動由短暫受迫振動轉為自由振動,二胡由於弦壓關係,振動模式不相同。

內外弦粗細不同,內弦振動力較強,外弦直徑細,形成不同振動能量,內外弦恰好能使筒後音跟空氣音比例不同,由於拉琴者,左耳聽到的是左側,經過琴筒的混音比例較多,右耳聽到琴皮震動空氣聲音較多,而頭部有遮蔽效應<註一>,聽覺上就感覺來自不同發音位置不同音質,當皮蒙太鬆只有筒後音,因為皮回彈力度不夠(弦壓)當皮蒙太緊影響琴皮振動幅度,筒後音偏弱。

蒙皮頻率是要跟琴筒響應配合,張力要靠內開口調整。

張力跟頻率關係,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繞口,調琴人要依照皮張力去決定千金高低,合琴調整時弦壓要考慮琴皮張力。

皮張力一旦改變,產生頻率也跟著改變,爵士鼓定音鼓也需要調整鼓皮張力,依使用不同型號鼓皮標準張力也不相同,大鼓小鼓理想張力也不相同,量測頻率是代替張力值,二胡琴皮表面有鱗格,量取技巧具備一定困難度,此外另外採購張力計也增加開銷。

量測本來就是一種技巧,傳統匠人以手指輕彈琴皮,聽聲音判斷皮張力是否適中,為何不是彈正中部位,而是邊緣?又為何是輕彈湊近耳朵傾聽?老一輩傳統技巧是累積實證而得來經驗,技法可以隨時代進步演進改良,原理仍然不變。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掌握要訣。

簡單的說不同厚度承受力不同,皮品質也攸關載壓性。琴口內開口大小也影響皮承載力,製琴不是泡麵沖沖開水立即可食。

琴皮適當張力必須與弦壓匹配,在琴弦壓力下,琴皮產生振動彈力及反作用力才能平衡,演奏時弦振動加上按弦力等狀況下,只有琴皮具備適當張力,琴皮才能產生靈敏的振動反應,二胡的聲音效果才能完全發揮。

當琴皮張力不足,則回彈勁度不足(無法形成空氣音),筒後音與琴皮前方空氣音音量差距偏大,無法呈現聲音空間感。

反過來琴皮張力過高,受邊緣拉力影響皮振動幅度縮小,音質產生僵硬乾憋。

所以適切皮張力呈現琴皮基頻在於激發琴筒氣室響應頻率,並能使筒後音跟空氣音明顯區分。

註一 : 聲波傳播前進中,如碰到等於或大於聲波長的障礙物,會發生遮蔽效應。其原理是:高頻聲在傳播遇到障礙物時,因無法越過障礙物,因為高頻聲波不能繞過聽者頭部,所以處於另一側耳朵便處於<聲音陰影區>。比聲波波長還要大,就會對該頻率聲波,形成傳播障礙,稱為遮蔽效應。

遮蔽效應對音色差異發生作用。構成音色的主要成分是基頻及更高次頻的分音。這時到達一側耳朵的聲音為直達聲或反射聲,到達另一側處在聲音陰影區耳朵,因為聲音高頻損失而使音色發生變化。

 

註1 : 勞氏效應是一種身歷聲範圍的心理聲學效應。

一種贗(假)身歷聲效應,將聲音延時後以反相疊加在直達聲上,立即就會產生明顯的空間印象, 聲音似乎來自四面八方,聽音者有置於樂隊之中的感受。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正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