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琴過程中,常有些技術性名詞如弓頭音、貼弦、運弓富彈性等等,雖然字都會寫,卻不理解其意,甚至誤解其意,完全等於有聽沒懂。

 

學習一項技巧心路歷程有以下幾個,以貼弦為例吧:

1.聽了一個名詞知其字不解其意
不就是弓毛貼在弦上嗎?但老師不時糾正「不夠貼弦」於是更用點力,心想夠貼弦了吧?老兄,這是擠弦呀!所以雞同鴨講,當然弄錯了方向。

2.理解其中含意
貼弦,是從弓尖到弓尾一致的力量,應該說是一致的聲音,力量須調整,弓頭稍輕,弓尖要多用點力,尤其是換弓或換弦,弓毛對弦壓力不可放鬆,這最難,運弓方向轉換仍須保持相等貼弦力量(聲音)初學者容易忽略,貼弦度是對比的,中弓聲音大時,就顯的弓尖音弱了,有時因為弓速加快只顧及左右而使弓貼弦力度鬆了,換弓運行方向改變,在剛轉換時起步容易出雜音,這零點幾秒是因為你貼弦施力是漸強,而且過程太長,進行還沒達到標準貼弦度,就產生雜音。


再者轉換弓速也要具有一致性,轉換動作要迅捷縮短,縮短那容易產生雜音的時間,轉換動作宜小,指的就是手婉外伸內屈幅度,其中關鍵還在體會手重量的自然下沉力量。試想將手擺在秤子上不用力,其重量是穩定的,若是用力壓,秤子那指針必定來會跳動表明了力量不穩定,這樣一來貼弦效果必定大小聲。從外弦轉內弦因為手指用力,用力點錯誤,弓桿明顯先向內移動,此時力量也被抵銷了,發音飽實度關鍵在貼弦,音量關鍵在貼弦跟弓速,雖就兩字「貼弦」,寫了一堆也只是一部份而已,可知其內中學問有多廣大。

3.經常練習、不斷修正、漸漸進步
這許多點常顧此失彼,需經常練習、不斷修正,漸漸的錯誤程度變輕了,次數減少了,這就是進步。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鐘。

4.行成不需思索的習慣
看似簡單動作,須注意還真多,那其他更不用說,就算把電腦背在背上請上兩位助理都來不及運算,真難。走路時你會先考慮抬起大腿帶動小腿,同時放鬆腳碗 身體前傾,改變重心使身體向前移動嗎?不會吧,因為你熟及而流了。把這些操琴技術變成走路、拿筷子的習慣,不假思索才算是學會了。

 

學會了→琴拉的還可以。
常練習達到熟練→琴拉的好。
更進一步更上層樓→琴拉的巧。
瑧入化境手到功成→琴拉的妙。

 

這四個境界不知要多久才能達到,誰快幫我打聽一下延年益壽長生不老藥哪裡有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正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