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木料

老紅木好還是紫檀好?多少鱗格比較好?那一位名家好?某某製琴大師很有名?

每次買琴時經常就出現這些選擇題嗎?

小葉紫檀常被賦予神秘性,因為物以稀為貴,類似像「紫檀是貴重木材,很多皇宮家具都用紫檀,木質堅硬紋理細緻,生長速度緩慢、五年才一年輪,要八百年以上才能成材……」這樣吹捧的說法,在網路廣泛流傳。但是,「五年才一年輪」根本是子虛烏有的說法,要知道樹木的年輪是因為春秋兩季生長速度不同而形成,所以每年都會有一圈,不然怎叫「年輪」?也許是資訊太多無從判斷,網路上流傳許多相關資訊往往虛虛實實,往往一篇文裡有真有假,以訛傳訛,未必通篇正確,但看多了聽多了,卻會積非成是,對新手尤其造成困擾和誤解。

「紫檀」二字應該算文化上的代名詞,而非木種名稱,印度紫檀、小葉紫檀、大葉紫檀、非洲紫檀等雖然都是紫壇,若從科學上 的科、屬、種分類卻是不同宗,當然做出來的琴特性也有不小差別。

天生我材必有用,說不定您反而喜歡那不知原名的木材的特殊味道,過於強調木料又不是買賣木材,若非刻意魚目混珠,只要據實以告,那倒沒真假貨的問題。

二.琴皮

蟒蛇的捕食習性經常吞食比身體大幾倍食物,所以從前端到胃部這一段皮質激烈伸縮,彈性不佳製琴時套開蛇皮會變很薄,只有從尾部(肛門)算起,約一米多一點長度這部分是高級琴材料,有師傅推崇第一張皮,也有廠家是從尾部數,第三、四、五方最好,第一張原則上不用。這一人一把號不同調,誰才對?現在公佈答案:都對!

前者善於處裡第一張皮,能在他製品中產生最佳效果,而另一廠家手法對第三、四、五張皮比較能掌握,自然事半功倍。不必太執著於第幾塊皮最好,因為那條蛇本身的皮質才是關鍵,皮質很差的蛇,無論哪個部位,都僅能做出普級琴。

野生蛇或眷養蛇好?很多人以為這問題就像土雞勝過飼料雞一樣,推論之下,自然認定野生的較佳,其實卻不然。須知捕蛇畢竟是件有危險性的工作,一定是經濟落後的人才須以此謀生,所以一來捕捉設備原始,二來野生蛇出沒於叢山峻嶺裡,交通不便,取皮保鮮不容易,三來在捕捉時,動物本能反抗,多少會傷到外皮,四來蛇類本身也有些疾病或寄生蟲,獵食不充足時更常有一餐沒一餐,營養不均,皮質難以確保,同齡的體型都比眷養蛇小很多,所以可做琴時,勢必年齡更大、皮質僵硬。因為上述這些困難,造成野生皮的可使用率遠遠低過眷養皮,這樣一來成本墊高,勢必反應琴價上,何況蒙了皮是不是野生誰知道,不如當他是行銷廣告詞好了。

也有人說鱗格大就是好,隨便看看二胡網拍,幾乎都強調鱗格數。通常鱗格越大,蛇齡和蛇體都比較大,皮質越厚,也容易僵硬,振動反應遲鈍,鱗片偏小時單位面積上鱗格單位多,好比關節多振動時弧線會比較圓滑,表示皮質彈性好,柔順性強,發音自然圓潤柔美。

光說鱗格數未免以偏概全,蛇皮厚度、韌度、密度、 彈性、 都要列入考慮,厚度也非越厚越好假如厚如牛皮鐵定拉不出聲音,一但蛇皮蒙在琴筒上,要辨別這些條件很困難。

第幾塊皮做的才是好琴,哪一種木料最好這種問題,需要多方考量,具備充足知識以及經驗的人,才能說得準,用琴人可當成興趣知識,試著去了解,但卻不必過於執著,畢竟一把好琴需要很多好的因素去配合,而非一張蛇皮、一塊木頭就能撐起全場,太過於強調某種木料或蛇皮,說穿了還是針對大眾消費心理,可以賣個好價錢罷了。

想當年,偶也跟上時代潮流,聽披頭樂曲,我老爸很不認同,說這種被鬼打到沒去收驚神魂四散,一定沒人氣賺無錢才頭髮那麼長沒去理,可見時代文化生活會影響喜好主觀標準(我老爸是純純、愛愛粉絲)。新的二胡演奏曲常移植西方古典音樂,近來國樂交響化新創作樂曲也使現代二胡越發接近小提琴,與劉天華創作二胡十大名曲風格完全不同。時代演進一路走來,二胡音色標準的確漸漸在改變, 拋開材料迷思,以自己喜歡的曲風請人演奏,讓琴在視線外,用耳朵選琴,因人(時、地、物)制宜,畢竟每個人受不同成長時代背景文化影響,主觀聽覺標準定義有了改變,以自己喜歡口味為取向挑琴,才是務實之道。

附註:

近年來二胡多了許多新種木料,令人喜憂參半 用料更豐富音色多樣化有助提升音質廣泛性增加二胡表現力,擔憂的是新料儲存時間不夠影響品質當乾縮變形變數造成缺陷,恐扼殺了良材。

二胡畢竟不同於西方樂器製造,整個上中下游完備,先選定樹木、還鑽取樣本,決不濫閥,然候整顆原木儲存數年再開料,再陰乾使其木性穩定……光是備料成本時間就這麼長,可想而知其過程之嚴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正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