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八零年代,溫金龍掀起一股二胡熱以後,台灣學習二胡人口漸多,但二胡市場幾乎都是對岸進口的天下,根據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製作專業委員會會同《中國民樂》雜誌聯合發佈2016 年各類民族樂器產量數據,胡琴類產量達到34萬把,如果按中台人口比例台灣自產胡琴起碼要有6400把,可實際上台灣生產數量實在非常少。
(2016年二胡生產數量統計圖)
台灣若產能達六千多把二胡,甚至更多可以銷往大陸及全球華人地區,那就能支撐很多產業,二胡琴盒廠、二胡木料、琴架子加工廠、20位以上製琴師…等等,而目前現有老牌師傅身價更水漲船高。
大陸製作二胡產業幾度興衰,上海最早的樂器鋪,根據上海市誌,有資料可考的是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馬正興樂器鋪、蘇州郭恒興(同治時開設生產班鼓、胡琴)、宋萬茂(生產笛簫、二胡)、周萬春(同治時開設生產胡琴,兼營笙),現今周萬春百年老店仍在蘇州市楊東路由第3代周健先生經營。
製作二胡主要材料,都須仰賴進口,近年已少見二胡使用網紋蟒,多數使用緬甸蟒,緬甸蟒需從越南進口,雖然文獻資料紀載亞洲蟒蛇分佈南到中國西南省份,但適合製作胡琴大型緬甸蟒只適合攝氏25度以上環境,因此養殖都在胡志明市以南。
二胡界所稱金花蟒就是鱗片金黃色的緬甸蟒,多數為養殖,在影片中可見緬甸蟒含有很豐富油脂,這種皮質音色溫潤,當然也有人強調使用野生蟒蛇音色更佳,不過根據國際動物保護公約規定,野生蟒蛇早已禁止買賣,恐怕要到緬甸當土著才有可能抓到,還要游泳偷帶回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