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琴筒內部開口,就是振動膜有效面積

二胡的前方內開口為什麼近年來越做越大?早期的二胡,內開口只有78-79mm,後來漸漸有80-81mm,  現在甚至有84mm的大開口二胡?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想像,若同樣是一片厚2cm的長形木板,把它拿來做成橋,當它放在跨距一米遠的橋墩時,一個80公斤的人站上去,木板可能因重量而彎曲,往下陷1cm。但如果同一版厚2cm的長形木板,放在跨距二米遠的橋墩時,同樣80公斤的人站上去,木板可能就下陷3cm。若是改用3cm厚的長形木板,或許就會只下陷1cm。

所以早期二胡的內開口比較小,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養蛇技術還不純熟,蛇較小,皮較薄,鱗格也小,這種品質的皮,用在較小內開口的琴筒上,剛剛好。

然而隨著養蛇技術提升,處理皮的工藝也來越進步,蛇養大了,皮厚度了,燙皮也讓皮更堅硬了,所以近代的琴,內開口也可以做大一些,皮也有足夠的強度而不會陷下去太多。這也是為什麼開口小的高胡,都用鱗格小的薄皮,而開大超大的中胡,則要用比較厚的皮。

當然,皮的薄也影響了聲音裡中高低頻的成份比例,這些比例也會和琴筒內的空間大小相關,但那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早期30年代二胡琴筒都比較小,前口外徑只有70mm,當時採用都是雲南蟒皮,皮偏薄鱗格小,使用絲弦弦壓較小,也沒有施行燙皮。

在大陸改革開放後80年代後期,公有民族樂器廠陸續解散,一些製琴技師紛紛成立工作坊時,琴筒外直徑已增至88mm,此時使用蟒皮已從越南進口,同時施行燙皮工藝,但採用是濕燙皮。

近十餘年,越南養殖技術進步,養殖優種金花蟒,大陸製琴也紛紛改採乾燙皮。

二胡琴筒內部開口大小,跟蟒皮厚薄及蟒皮剛性,屬於正相關比例,開口越大需要搭配較厚剛性較佳蟒皮,30年代蟒皮薄又沒施行燙皮,太大琴口會導致琴皮分割振動,聲質容易混濁。

濕燙皮時,因皮含有較多水份,水導熱及水分子跟蛋白質氫腱做用,會破壞蛋白質結構,所以剛性較差。簡單說就像水煮皮,韌性降低,試想一塊生豬皮要咬斷不容易,川燙一下就很容易咬斷。

有關金花蟒,越南養殖業對緬甸蟒依皮外觀色澤的一種俗名稱呼,金黃色稱為 金花,帶紅色成為紅花,就像養雞分有紅羽雞黑羽雞,大陸採購商自然就將這品質較佳蟒皮冠上< 金花蟒 >名稱,當然也有部份工作坊神來一筆外加<野生>兩個字,逐有 < 野生金花蟒 >富麗堂皇名稱,不過近年來已較少人採用。

緬甸蟒有許多亞種,越南早期人工飼養皮色較淡俗稱灰白皮

金門緬甸蟒為獨立亞種,海南島跟越南則分屬不同亞種。

雲南西雙版納體型較小鱗片細長,皮薄,1950年早期用皮即屬雲南蟒。

在越南依然很多農民飼養體色較淡灰白皮種,餵食農民野外捕捉的老鼠,蛇體通常養殖不會太大因為考慮飼料換肉率,蛇肉供食用,體色較淡供給皮件業者易於染色,製作皮包服飾不須太大鱗片。這一種類鱗片鱗腳較短小皮也較薄,製作皮件皮飾還須襯裡布同時較小鱗腳不會翻翹。

_9120515.JPG  _9120516.JPG

 

較寬鱗片為蟒皮腹鱗

 

_9120525.JPG _9120527.JPG

皮飾皮件用,從背部剖皮,跟製琴用不同。

 

附件1F 蟒皮背面.jpg

製琴用蟒皮,背部以外兩側留有餘肉

 

_9220720.JPG

_B164306.JPG

_B164295.JPG

_B164308.JPG

養殖場60公斤級蟒皮

Python bivittatus  就是製琴用  緬甸蟒

Python molurus 是印度黃蟒跟緬甸蟒 外型特徵很像,2009年科學家確定,緬甸蟒為獨立品種,在這之前誤認緬甸蟒為印度蟒亞種,

緬甸蟒身長可以到達5m以上,少數個案可以更長,而印度岩蟒平均身長約為4m

蛇不同於四足動物或飛禽,野生運動量大,蟒蛇屬夜行性,吃飽就懶得動,捕食也不依賴追逐,有關蟒蛇另篇再來闡述。

印度岩蟒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A%A6%E8%9F%92

緬甸蟒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7%AC%E7%94%B8%E8%9F%92

 

越南養殖情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oPGc1i6mA&t=1145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S-CuT_M2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5FcFn3fV0k

體重80公斤大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uptQecjJ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正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